科技决策咨询2024年第6期
推动宁夏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
一、创新驱动,全面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水平
1.加快技术创新,构建完善体系。一是实施科技强基计划,加快推动六盘山实验室建设,打造一批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。二是制定科研仪器设备更新计划,夯实产业创新基础。三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力度,推动科技创新由资金补助向税收减免转变。
2.推动模式变革,发展智能制造。一是围绕产能瓶颈环节,开展机器换人行动,实现效率提升、能力倍增。二是围绕流程制造场景,开展产线数字化改造,实现技术迭代、提质增效。三是围绕批量定制目标,开展智能工厂建设,实现系统升级、高端示范。四是鼓励优势企业积极创新,向产业链关联企业提供成熟自用解决方案,实现自主突破、尖端引领。
3.加强创新协同,促进研产融合。一是加大产业协同,推动产业园与大学城融合,探索校企学术联姻。二是加强地市协同,突破行政区划限制,营造产业发展新气象。三是加快省际协同,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,围绕产业链堵点联合攻关,破解“卡脖子”难题。四是深化军民协同,推动军民共用技术产业化应用。
二、优化结构,着力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格局
1.优化产品结构,提升高端供给比例。一是加快核心功能部件国产普及,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。二是发展高端定制化产品,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。三是发展原创性技术,抢占行业制高点。四是加速技术迭代和产品换代,化解低端过剩、高端不足的供需矛盾。五是淘汰落后产能,整合企业资源,提升发展活力。
2.优化产业结构,发展服务型制造业。一是建立产业研究预测机制,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。二是严控行业准入,开展低能效项目改造清退,推动产业转型发展。三是开展精准招商,引导高端长链产业入宁发展。四是拓展应用场景,加快铸造3D打印技术复制推广。五是推动产业服务化转型,探索新模式、新业态。
3.优化配套结构,完善产业链供应链。一是加大产业配套能力建设,引导本土零散协作企业向大集团和园区聚集,打造热处理、精密加工、绿色喷涂、无人焊接、增材制造、精密锻造、工业设计等专业协作中心。二是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来宁设立配套中心,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供应链。
三、绿色转型,积极践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理念
1.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打造低碳循环体系。一是将绿色转型要求融入产业全生命周期,实现集约低碳循环发展。二是加快建设绿色化产线、工厂和园区,推动产业绿色转型。三是推广绿色设计、研发绿色产品,打造绿色产业体系。四是打造绿色产业链和供应链,贯通绿色标准体系。五是搭建再生资源高效利用云平台,提升资源高值化利用水平。
2.开展节能降碳行动,落实生态优先战略。一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,谨慎招引东部限制性产业入境。二是推动替代性能源规模化应用,优化用能结构。三是开展节能减排行动,加快低能效设备替代,提高绿色发展质效。四是搭建绿色认证体系,推广使用绿色认证标识和绿色能效标识。五是加快开展二氧化碳处置技术装备研发应用,提升产业绿色发展水平。
3.加快信息技术赋能,提升绿色管控能力。一是推动产线设备数字化、信息化升级改造,提升企业主动环保能力。二是搭建环境监测预警云平台,构建智慧高效的环境管理体系,提升产业绿色特征和本质安全水平。三是建立全区一体化的环境污染信息披露平台,对环保失信行为主体企业实施一票复决。
四、广聚英才,努力强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
1.加强自主人才培养。一是通过人才专项,培育一批具备前瞻思维和战略眼光的“帅才”。二是依托东西部科技合作,储备一批专注创新、谙熟管理的“将才”。三是支持区属高校围绕产业动向,培育一批理论型、科研型“英才”。四是推广“双元制”模式,培养一批技艺精湛、本领过硬的“匠才”。
2.加快外部人才招引。一是推动引才方式向引技术、引项目、引产业链等方式转变。二是建立全民引才机制,对成功招引人才落地者发放“伯乐奖”。三是鼓励中小企业以“线上工作站”“兼职科技副总”等形式聘请区外对口专家,解决企业创新难题。四是鼓励优势企业积极建设人才飞地,缓解本土人才短缺矛盾。
3.强化人才服务保障。一是把尊才、留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通过加薪升职等举措,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异常流动问题。二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,搭建积分制体系。三是加强高端人才服务关怀,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后顾之忧。四是搭建行业人才信息数据库,精准掌握人才动态,强化人才管理支撑。
五、前瞻布局,全力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引擎
1.积极发展新型生产关系。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,构建新型生产、分配、流通及消费体系。二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,打造服务型政府,构建产业自制体系。三是深化科研项目改革,精简项目类别,推广“靶向”支持和“见效”支持新模式。四是深化产业与新技术、新手段的现代化融合,打造数字生产力。
2.提前规划产业转移载体。一是整顿现有产业园区,整合闲置和错配厂房资源,解决产业短期招商用地需求。二是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厂房,保障产业中期发展用地需求。三是提前规划产业规模化转移承载地。四是加快推进沙漠产业化治理和矿区生态恢复工作,为科学有序置换产业未来发展用地提供有力保障。
3.超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。一是探索研究先导领域,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路线图。二是组建未来产业研究院,加强政策研究、产业研究,以及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落地。三是高起点打造未来产业示范点,拓展新的应用场景。四是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基地,搭建未来产业孵化体系。